西山八大处第七处,宝珠洞
北京西山八大处,指分布在翠微山、卢师山和平坡山的八座寺院。
第七处宝珠洞,建在平坡山顶。
(相关资料图)
坐缆车上去。
缆车
下缆车后,还需步行数阶,山路忽转处,一片疏林掩映着一座红墙灰瓦的卷棚顶古建筑,这便是“关帝庙”。
关帝庙
庙内居中供奉关圣帝君坐像,关云长红颜长髯,披着金甲,威仪凛凛。
庙前明柱垂挂一副怪联:“日昍晶(4个日字)安天下;月朋(3个月字)朤定乾坤”,上联是”日“字的一个个叠加,每个字比前一个多一个“日”字,下联是”月“字的叠加,每个字比前一个多一个“月”字。上联一共十个”日“字,下联一共十个”月“字。
门联显然是新描的,但据说这副对联可有来头,它出现在庚申1860年,联语中的几个怪字却弄得当时墨客骚人瞠目结舌。至今无解。
关帝庙对联
过关帝庙再行数步,见一座牌楼,额枋嵌汉白玉石额两方,外额题“欢喜地”,内额题“坚固林”。匾额上都钦有硃印“乾隆御笔”。
欢喜地
宝珠洞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0年),是西山八大处中创建最晚的寺庙。
坚固林
距牌楼不远,有一巨石被半幅抱厦所覆盖。石面已斑驳蚀损,上存依稀行草诗文,落款处犹可辨一枚硃印“乾隆御笔”痕迹。
御制诗
诗文为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初冬,弘历闲游宝珠洞时留下的三首七言绝句。其一为:“极顶何来洞穴深,仙风吹送八琅音。个中疑有天龙护,时作人间六月霖。”其二为:“是处真称迥出凡,天花翻馥落云岩。恰如观象向谈周易,六位成章索得咸。”其三为:“天半轩斋一倚楹,初冬风物值晴明。即今一晌拈吟处,何似去年望里情。”
御制诗
踏上青石台阶,进入红墙小院。
院门
院落东南是三开间卷棚顶敞亭,名叫“眺远亭”。旧时亭内外额曾悬二匾,一为“澄观万有”,一为“一目千里”,皆为乾隆御题。
眺远亭
临崖凭栏远眺,一目千里,澄观万有。
眺远亭内观音像
与眺远亭相对即是“观音殿”。
观音殿
观音殿面阔三间,额题“诸法正观”。殿中供如意观音像,两侧为文殊和普贤菩萨。
观音殿
观音殿其后的崖石之上建有“阿弥陀佛殿”。红墙上有“五方世界十万佛福渡天下观光客”。
阿弥陀佛殿
神秘的“宝珠洞”就在观音殿后、阿弥陀佛殿下。
小门
洞高不足六尺,深广一丈有余,壁嵌鹅卵,闪烁如珠,因名\"宝珠洞\",七处亦缘此得名。
昔日,洞内供一肉身坐像,为康熙年间六处香界寺第三十三代住持高僧桂芳和尚。桂芳,又名海岫,祖籍河北,幼年出家白衣庵。康熙年间入圣感寺(香界寺),精研佛理、戒行超众。昔时康乾二帝每幸八大处则必召其入行宫院谈经论道,常彻夜不疲,若论桂芳法术,更非寻常之僧可比,他能诵经驱鬼,于是乾隆便赐封他为“鬼王菩萨”。北京西山一带至今仍流传着许多“鬼王菩萨”的故事。
宝珠洞
桂芳和尚毕生功业尚有《御制圣感寺碑文》和康熙御制诗为证。碑日:“寺僧海岫,笃实持躬,勤劳砥行,箪瓢布衲,十载经营,重新殿庑。”诗日:“脩然老衲净尘缘,台殿参差起瑞烟。驯鸽檐前应受戒,游鳞花下亦参禅。”
关于宝珠洞与鬼王菩萨的介绍
又传说桂芳和尚圆寂时,是在宝珠洞中坐化的,肉身不腐,尤似生人,双目炯炯,直视京城。乾隆恐怕有碍大清社稷安危,旋即在宝珠洞前建观音殿以遮其目,在其洞顶建阿弥陀佛殿以压其气,并在寺门外建一牌楼,赐额“欢喜地”、“坚固林”以示褒奖抚慰。
看来,这宝珠洞寺院格局非同一般。
寺院
登上其后山崖。
台阶
阿弥陀佛殿,三间配有两间耳房。殿内旧时供阿弥陀佛坐像,现为三世佛立像。
阿弥陀佛殿
居高临风远眺,永定河水、翠微山脉尽收眼底,京城危楼高塔美景如画。
登高远眺
纳兰性德曾在此作词一首《望海潮·宝珠洞》:
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驼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
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