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院完成全国首例骨科ROSA机器人脊柱手术
【资料图】
7月6日下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城站院区手术室里,一条灵活的机械臂缓缓移动,在医生的操作下,稳稳地停在患者的背部。在屏幕实时监控下,通过患者背部已经切开的4个1厘米大小的切口,把钉子顺着预先设计好的轨道固定在患者的脊柱上。
这是浙大一院骨科开展的全国第一台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的脊柱手术,患者是一位58岁的腰椎滑脱患者。“在脊柱外科手术中运用机器人,帮助医生操作更精准,患者神经损伤的风险大大降低,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24小时之内就能下地行走。”浙大一院骨科主任胡懿郃教授说。
患者58岁,腰痛十多年,但因未严重影响生活,一直没有重视。近两年来,腰痛加剧,右腿也出现行走后疼痛,情况不断加重,严重影响了生活。完善检查后,患者被发现是L4锥体(第4节腰椎)向前滑脱,导致椎管狭窄,压迫神经,造成腰痛以及腿痛等。
人们的脊柱可以看成一节一节积木搭起来的,稳固地支撑着人的身体。患者的情况相当于脊柱中的其中一节积木“松动了”,导致脊柱局部不稳定,压迫神经,产生疼痛。长此以往,这块“积木”将会“歪得越来越厉害”,不仅导致疼痛加剧,还可能影响整体脊柱情况。
浙大一院最新引进的ROSA机器人是一台同时适用于神经外科及脊柱外科的机器人,患者成为浙江省首位在ROSA机器人辅助下接受脊柱手术的患者。手术中,ROSA机器人已提前采集患者三维CT扫描数据,对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并结合术中实时情况,最终确定打钉子的位置、深度等,为主刀医师提供精准的手术路径。
医生在可视影像导航下,通过微创的方式操作机械臂,为患者的脊柱“钉钉子”,使手术切口更小,损伤更小,出血更少,患者术后康复也更快速。胡懿郃教授表示,“骨科机器人最大的价值在于精准,钉钉子的位置是否精准是影响患者术后效果以及钉子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
脊柱是支撑人体的重要支柱,脊柱内的脊髓神经控制着人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一旦损伤到脊髓或神经,很容易发生瘫痪,甚至生命危险。ROSA机器人可以通过机械臂精准限定钉钉子进入的深度、方向,从而达到手术更加精确和安全的目的。“传统的脊柱外科手术中,医生基本靠操作经验和肉眼观测评估。有了ROSA机器人之后,手术的精确度就有了很大提高。”胡懿郃说。
“ROSA机器人几乎可以辅助完成所有脊柱类手术,甚至是脊柱侧弯等高难度手术,ROSA机器人以其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特点,让患者更小创伤、更快恢复。之前我们也已经引入了Mako骨科机器人,可用于精准置换膝关节、髋关节等。”骨科主任胡懿郃教授说,“随着 3D 打印、AI 技术、手术机器人、导航等计算机辅助技术的不断进步,骨科不断向微创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患者带来更高质量、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据介绍,浙大一院自2014年引入浙江省首台手术机器人——达芬奇机器人,目前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泌尿外科、肾脏病中心、普胸外科、妇科、结直肠外科、胃肠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等科室都已在手术中使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量已超过1.2万余台。(光明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刘习 记者 陆健)